close











趁暑假有空檔,欣賞美人瑜借我看的電視長劇<喬家大院>,有8片DVD共45集,是一齣山西文人喬致庸從商奮鬥的傳奇故事,也是中國商道的典範,時代背景為清朝中葉,劇中場景有中國式的建築.服裝.風景(如蒙古.紫禁城.蘇州..)等,值得您細細品味.以下是摘錄自人民日報尹鴻的介紹.


《喬家大院》:商魂之殤/尹鴻


 










 









 
  在中國近代史上,“晉商”似乎是橫空出世,似乎又是曇花一現,那些古老的當鋪、錢庄、票號、商號,是晉商留在歷史上的符號和印記,而在山西大地上已經屹立數百年的喬家大院,似乎成為了“晉商”傳奇歷史的物質見証。《白銀谷》、《龍票》、《昌晉源票號》以及那些關於晉商的電視專題片,都試圖為當代人還原這段歷史。應該說,中央電視台播出的45集長篇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才真正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用一個喬致庸的藝術形象建構了關於“晉商”的大眾常識:以喬致庸為代表的“晉商”,以家國一體、義利同求、商政共謀為特點,共同創造了一段輝煌而悲壯的中國商業歷史。

  從《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到《喬家大院》,導演胡玫不滿足於用一個歷史故事來僅僅取悅觀眾,賺取收視率,總是試圖“解釋”歷史,在解釋歷史的時候,更要講述現實。而作為一種“藝術”,他們也試圖呈現一種“人生”或者一種“命運”,從而創造一種美學價值。這是《喬家大院》與當下流行的一般歷史劇最不同的地方。這是一種藝術的境界,一種對於歷史的對話渴望。作為一種藝術形態,它為遠去的歷史提供了鮮活的生命,從而藝術地建構了一種歷史常識。

  《喬家大院》的歷史視野從第一集就暴露無遺了。老一代的喬家長子帶著對“二弟”喬致庸“讀書———考試———做官”的傳統士大夫道路的無限寄托含恨去世。而喬致庸卻以一種與傳統格格不入的洒脫、自然、熱情、極端的“新形象”踏上了一條趕考之路﹔而他大鬧貢院門口的慷慨陳詞,似乎正是他以通興商、以商興國的宏偉抱負的宣言。電視劇這舊的一死新的一變,似乎暗示了中國正在經歷一種歷史性的轉折,而喬致庸就是這個轉折的象征。正是這種張力,使這部似乎描寫家族創業的電視劇有了一種“史詩”的視野。

  於是,該劇在政治、商業、家庭的三個維度上,敘述了喬致庸從19歲到89歲以通興商、以商興國的傳奇過程。他要實現“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商業夢想,他還要以商興家、以商興邦,於是展開了愛恨情仇的人生長卷。他為救喬家於危難之際,與土匪和欲置其於死地的商家斗智斗勇﹔為疏通茶路,冒死南下武夷山、偷渡長江,被太平軍拿獲,九死一生。為造福商家和民眾,創辦遍及全國的票號。在這個“創業”過程中,電視劇將喬致庸的個人故事放到了晚清中國的宏大背景上,新與舊的時代沖突、中與外的民族沖突、義與利的道德沖突、勝與敗的事業沖突、分與合的感情沖突,共同構成了一個豐富斑斕的晚清中國社會歷史畫卷。無論是科舉考試的現場,還是北京的商賈市井,乃至慈禧的山西逃難,都成為電視劇將個人故事與歷史背景結合在一起的歷史舞台。應該說,《喬家大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晚清歷史的藝術復原。這也是這部電視劇不同於眾多歷史電視劇的文化價值。

  在人們的熱烈議論中,不少人對喬致庸“瘋癲”形象的塑造乃至陳建斌稍顯“夸張”的表演提出了一些質疑。但從收視反映來看,觀眾在與自己的電視經驗的對話中,還是接受了“喬致庸”的形象定位。《喬家大院》以它人物性格的鮮明、歷史場面的逼真、戲劇沖突的緊湊,民族之情、家庭之情、愛情和友情的強烈以及精致、細膩的制作征服了觀眾。在“喬致庸”身上,體現的不僅是一個商人的智慧、熱情、勇氣,更體現了一個中國商人愛國、誠信、道義的精神。晉商作為晚清中國商業經濟的代表,被喬致庸演繹得有聲有色。這也成為了該劇被觀眾認可和喜歡的原因。

  該劇的最后,喬致庸面對鏡子中89歲的自己,有一段自我的反思,這是電視劇試圖完成的對喬致庸、對晉商、對中國本土的民族商業的一個總結,一種殤懷。喬致庸身上所體現的中國式“商魂”,以義求利、以德致富、以家救國,雖然是如此的光彩照人,但這種商魂,在一個國將不國、綱紀難守的歷史大動蕩中,卻成為了一曲絕唱。最后喬致庸的仰天辭世,是一種歷史的告別,也是一種歷史的警戒:商之興亡與國之興亡是聯系在一起的。

  很難說《喬家大院》和喬致庸是否能夠完全還原出“晉商”的歷史,而創作者對“喬致庸”的偏愛過於理想主義,使該劇的理性深度受到制約。但是該劇提供了一面生動的歷史鏡子,這面鏡子會幫助我們反省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義與利、家與國,是否可能獲得一種倫理的平衡,以誠信為根本的中國儒商精神是否還可以或者應該得到我們的重新認同,以救贖財富帶來的淪喪。


    《人民日報》 (2006年03月16日 第九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哈遊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